男女主角分别是魏忠贤崇祯的现代都市小说《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全本阅读》,由网络作家“画凌烟”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现已上架,主角是魏忠贤崇祯,作者“画凌烟”大大创作的一部优秀著作,无错版精彩剧情描述:难怪历史上的崇祯不停的要加税。但加税这种东西就是饮鸩止渴,自杀的行为。还不如把山西八大蝗商抄家来得爽。崇祯现在已经是在迫不及待地等待户部报上来抄家的总额了。不过这事不能全信户部,拿钱是大明官员们的日常操作。督察院肯定是要核对一遍的。双方牵制,中间扣的至少会少一些。这事估计还要等个一个......
《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全本阅读》精彩片段
派发了一波红包后,现在国库里一共只剩下八十万两了。
天启七年的税真金白银大概收了两百万两,基本已经挥霍完。
要不是抄了几个大臣的家,崇祯现在是真的穷得响叮当。
难怪历史上的崇祯不停的要加税。
但加税这种东西就是饮鸩止渴,自杀的行为。
还不如把山西八大蝗商抄家来得爽。
崇祯现在已经是在迫不及待地等待户部报上来抄家的总额了。
不过这事不能全信户部,拿钱是大明官员们的日常操作。
督察院肯定是要核对一遍的。
双方牵制,中间扣的至少会少一些。
这事估计还要等个一个月才会有最终的结果。
毕竟八大蝗商,家大业大,要想把家产全部点清出来,确实需要时间。
然而,很快崇祯就接到了魏忠贤的小道消息,查山西案的官员,从上到下,全部拿了钱。
据魏公公的小道消息称所有官员在这件案子里的总收入达到了十万两以上。
吏部、户部和督察院,凡是过手的官员,都拿了。
拿的少的有百两银子,拿的多的高达一万两。
当然,这只是魏公公的小道消息,具体的实际情况,谁都不清楚。
魏公公不嫌事大,建议皇帝也按照贪污罪来处罚这批官员,以正刑典。
崇祯并没有将他的建议当一回事,不是崇祯不想,是这个建议根本就没有可操作性。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批审查案子的官员,肯定都拿钱了,八大蝗商的亲属中肯定也有漏网之鱼。
涉及到两万多人,他这个皇帝不可能一个个去查。
就算去查,下面的人也可以随时弄几个顶包的。
古代的信息本身就隔阂很厉害,这种要操作起来实在太简单了。
所以,追究是追究不下去了。
得从根上面来缓和这种凡办事就拿钱的恶习。
更让崇祯愤怒的是,山西案中,查抄出来的粮食预估和结果相差甚远。
这其中也必然有人在中间夺了粮食的。
这种行为着实可恨。
他也不是完全容不得沙子的人,但这种时候来添麻烦,却是该死!
但这笔账确实已经比较乱了,户部缺一个能臣。
朕缺一个财务大臣!
正月初七的这一日,崇祯正在吃饭,听到了一个消息之后,立刻兴奋放下了筷子。
什么消息?
一个人进京了。
谁?
毕自严!
这个人是谁?
历史上,崇祯朝最厉害的财务大臣!
在正统历史上,他在崇祯元年被拜为户部尚书,向崇祯提出了开源节流的政策,执行得都非常好,使崇祯前几年的财务状态得到很大缓解。
他绝对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样动不动就提加税。
明末什么最花钱?
打仗!
但这个打仗里面花了很多冤枉钱,就像张维贤的京卫一样,瞒报兵额是常态,军官领空饷是常态。
但万历到天启年间,大家都忙着贪污和党争,根本没有人管这种事。
于是朝廷派发下去的军饷,相当一部分到了军官口袋,朝廷多给钱了,士兵又少拿钱了。
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毕自严。
他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公正严明,清廉无私!
他在的时候,辽东可没有饿过肚子,且崇祯的财务状态是越来越好。
他就是崇祯最理想的财务大臣。
崇祯放下筷子,着了一身常服,便着急向外面快步走。
太监和锦衣卫紧紧跟在皇帝身边。
正在文华殿办公的内阁和六部重臣看见皇帝突然快步出来了,都莫名其妙。
但当看到皇帝过来的时候,都出去准备迎圣。
“诸位爱卿不必多礼。”说完,崇祯就向午门走过去,毕自严已经到了午门。
“老臣参见陛下!”
毕自严连忙行大礼。
此次他从南京被紧急调到北京来,也是一肚子的话要跟皇帝天子说。
大明朝民生凋敝,官员贪赃枉法,军饷亏空巨大,军田荒废兼并,都是问题。
商人不法,官商勾结,财税紧张。
每一个问题都是定时炸弹。
毕自严是天生善于理财的那种大臣,他对大明朝的财税弊端一清二楚,但因为在南京,又因为天启阉党作乱,他也无能为力。
现在新皇召见了他,委以户部尚书之职,毕自严总算觉得自己心中的诸多良方可以施展了。
这一年的毕自严已经五十九岁了。
从南京赶了半个多月的路,到北京来,就直接进宫准备陛见,着实是辛苦。
当见到皇帝竟然亲自出来迎接他的时候,顿时就老泪纵横,一把跪在地上了。
崇祯最缺的就是钱啊!
最需要的就是有这样一个人来给自己理财。
崇祯还要大目标,大理想,他的未来,大明的未来,是星辰大海,是与当今世界争雄。
那都是需要钱的!
“毕爱卿,快快请起。”崇祯亲自上前,将毕自严搀扶起来,“毕爱卿一路奔波,到了京师何不先暂休两日。”
毕自严咳嗽了两声,道:“天子有令,关乎社稷黎民,老臣不敢耽搁。”
“好好好,毕爱卿,走,我们君臣好好聊一聊。”
毕自严见这位少年天子举手投足大气合度,心中更是高兴,心中连呼:大明有救了!大明有救了!
眼下诸位大臣还在文华殿前,崇祯道:“诸位爱卿且不必多礼了,公事要紧,都去忙吧。”
大臣们这才各自回了去。
“孙胡子,你与朕一起。”
孙承宗微微一怔,怎么皇帝今天突然叫自己“孙胡子”了?
不过,这个叫法倒是很亲切。
孙承宗连忙道:“是!”
如来道宗、张瑞图等人老老实实待在阁中,他们毕竟不是这个穿越客崇祯钦点的,所以难免受到了一些冷落。
崇祯今天心情好,毕自严来了,自己的财务大臣来了,叫上自己的内阁首辅大臣,接下来就有很多事可以做了。
山西案可以顺利结尾,田地制度可以开始谋划改革了,还有军饷亏空,收税这些,都可以一步步来策划了。
最主要的是,有人帮朕来去执行了。
崇祯饭也不吃了,带着两位大臣到了自己的御书房。
他还专门给两位大臣准备了椅子。
眼下虽然已经开春了,但不同于南方,顺天府依然还很冷。
至少湖水还结着冰,地上还随处可见积雪。
这个环境下农作物是很难生长出来。
不过,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
崇祯到田里一看,竟然已经搭起了“大棚”。
这大棚是用帛做成的,在帛的表面刷了一层油,防止透气,效果非常不错。
眼看那红薯和已经种了几十亩下去了,崇祯不得不佩服宋应星办事效率之高。
这要是搁在朝廷里那些大臣,没有个一两年,他们是弄不出来的。
而宋应星,两个月,就已经行动到这个地步了,不得不说他的执行力是非常强的。
将百姓吃饭的事情交给这样的人来办,崇祯感觉放心。
“还需要人的话就跟朕说。”
“多谢陛下。”
“记住,这里你说得算,其他人都做不得主,还有,朝廷里谁都不要信。”
宋应星微微一怔,听出皇帝的弦外之音了。
朝廷里谁都不可信,除了朕以外。
却说宋应星的田种得也还算顺利,二月种下去了种子,大概四月五月份,红薯就有收成了。
这一段时间,崇祯没有干预,以后也不会干预宋应星种田。
毕竟崇祯也不会种田,这种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就好了。
时间飞逝,一个月过去了,这国库里只有一百万两银子了,崇祯由最开始的淡定,变得后来的焦虑。
而温体仁也回来了。
温体仁回来,就代表福王已经差不多了。
毕竟如果不查出什么东西来,温体仁也就不用回来了。
想要弄死福王,普通的罪名肯定是不行的,毕竟是皇帝的叔叔。
什么罪最有效呢?
谋反。
谋反的罪,就是最大的罪。
可是人家福王长得又胖又乖,没有谋反怎么办?
没有谋反也可以制造出谋反嘛。
反正大理寺、刑部和督察院都管不了这事。
唯一能管这件事的就是礼部。
宗室给礼部管。
皇帝要礼部逼福王死,你说这题目简不简单?
温体仁就把这道题做的炉火纯青。
他去洛阳去做了什么?
只不过安排了一些情节而已,像古时代很多谋反必须出现的情节。
例如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河里的鱼就闲得没事干,非要跑到岸上来跟人说,你快把我的肚子划开,我肚子里有东西。
结果那哥们儿一刀切下去,咦?鱼肚子里还真有东西啊:大楚兴,陈胜王!
结果温体仁跑去洛阳做了一件什么事呢?
他跑到洛河边,就是华夏传说中的圣人显化的地方。
一个闲得蛋疼的渔夫去打鱼,另一只闲得蛋疼的乌龟飘上来了。
渔夫就把乌龟捞上来,乌龟的龟甲上写着:福王当御极天下。
哦豁!
这事刚好被碰巧路过的温体仁发现了,于是温体仁又碰巧把这乌龟和渔夫给带回了京师。
于是接下来,督察院、刑部、大理寺、礼部,各方大佬全体出动。
对一个渔夫和一只乌龟进行了空前的审讯。
在崇祯元年三月五日这一天的御前听政上,礼部尚书温体仁出列,弹劾福王朱常洵。
罪名三条:
一、横征暴敛,欺压百姓。
二、草菅人命,坑杀女子。
三、谋反!
前两条,都不足以让一个宗室的亲王倒台。
但第三条,稳了。
这一条,一告一个稳,从来不带走偏的。
这个结果是三司会审加礼部审讯的出来的结果,也是由礼部尚书温部长亲自看到的。
这一日,京师震动,朝野哗然。
于是,朝堂上瞬间吵翻了天了。
有大臣主张严惩,将福王抓回京师,贬为庶民。
有大臣干脆直言福王必然已经私下准备多日,当立刻派兵去围剿,想想当初的汉王朱高煦、宁王朱宸濠。
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啊。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痛骂,弹劾福王的奏疏,就像夏天的狂风暴雨一样往内阁里送。
孙承宗只在票拟上写同样两个字:附议。
而奏疏到了司礼监,太监们都不敢乱动,留给皇帝亲自查阅。
崇祯则干脆压着。
这在明朝叫留中待发。
意思就是皇帝没有想好,或者不想决定这事。
可是明朝的大臣们各个都是铁脑袋啊,一想到居然有人谋反,真是见了鬼了,必须弄死!不然咱们有朝一日和建文帝的那帮臣子一个下场,岂不是很惨!
福王人在王府里,祸从天上来。
三月十日,早朝。
温体仁出列,突然崩溃地大哭起来,崇祯一脸疑惑问道:“温爱卿为何哭泣?”
“陛下,臣是觉得臣愧对陛下对臣的信任。”
崇祯更是疑惑:“爱卿此话怎讲?”
“宗室有逆贼,而臣身为礼部尚书,却全然没有察觉,察觉之后,却又无能为力,臣真是无用,请陛下让臣罢官回乡。”
温体仁一边哭,一边心里暗骂皇帝不要脸无耻,明明这出戏就是他一手导演策划的,怎么每次都是一脸的疑惑不解的样子!
你这戏演得太过头了吧!
其他大臣一听温体仁说起这件事,也都出列。
礼部右侍郎刘宗周是个典型的东林党人,直脾气,应该说是牛脾气。
他一出来就说:“请陛下立刻处置此事,兹事体大,不可耽搁,按照大明律,谋反者,当处决!”
其他大臣也都道:“请陛下处决福王!”
这帮子大臣难得达成一致。
崇祯痛心疾首道:“福王是朕的叔叔!”
表面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但崇祯心里已经爽飞起来了。
妈的!福王那头猪占了三千万两,给朕去辽东打仗可以打七年!
现在好了,大臣们都要弄死福王了,朕这就放心了。
崇祯的核心班子正在一步步组建起来,这些朝臣们看在眼里。
眼下,崇祯不仅仅给两位心腹老臣赐了座,还让王承恩倒了茶。
这在之前的皇帝里,哪有这种待遇。
“毕爱卿,孙爱卿不止一次在朕面前提及你,说你清廉公正,最适合做户部尚书。”崇祯在孙承宗面前当起好人来。
“多谢陛下垂怜,多谢孙阁老赏识,老臣一把年纪了,只希望能为陛下尽绵薄之力。”
孙承宗道:“都是天子知人善用。”
崇祯笑道:“两位就不要谦虚了,朕想将今年国库的收入增加到三千万两白银,两位可有办法?”
天启七年,大明的税收是两千五百万两。
但明朝的税收制度很特别,主要征收的是粮食。
这两千五百万两中,真正的银子只有五百万两。
另外两千万两其实就是粮食,还有一些生活用品。
总之,明朝征税管理非常混乱。
没有什么标准化。
这就给中央朝廷对地方的管控以及收税上加大了难度。
而且收税的水远远比表面看起来坑。
这些都是需要毕自严来整理的。
天启七年,也就是去年。
国库入账是五百万两,但是,北方的军费一年就要四百万两。
所以,现在的朝廷,财政几乎是一团糟。
如果再不改革,不要说建奴打进来了,自己就会把自己给玩死。
为什么崇祯听说毕自严来了,会连饭都不吃了,差点连鞋子都没有穿,直接冲出去了。
因为他真的太需要这个人了。
没有谁比他更担忧财政的收入。
而崇祯也丝毫不客气,张口就要把今年的实际税收银子从去年的五百万两涨到今年的三千万两。
先增加六倍再说。
连孙承宗都觉得这个目标似乎太高了。
但崇祯没办法啊,现在大明有两个窟窿,一个辽东,一个陕西。
崇祯目光灼热地看着毕自严。
毕自严沉思片刻道:“陛下,若是要在今年完成这个目标,老臣以为很难,不过,给老臣一年的时间,明年可以完成。”
“好,朕相信毕爱卿。”崇祯硬着头皮,给毕自严加了一年的时间,“毕爱卿可以跟朕说说你的计划。”
毕自严来北京之前,自然就做过通盘的预估,他说道:“陛下,我朝税收不合理之处有四点。”
“愿闻其详。”
“一、军户征税标准是农户的五倍,导致军户大量逃亡,军田废弃,这不仅造成了良田浪费,还增加了朝廷养军负担。”
“二、农税表面征收很低,每亩征收0.0335石(4.02斤),但实际上,百姓在交粮税的过程中,增派太过频繁,导致百姓税赋过重。”
“三、地主乡绅占用大量良田,却瞒而不报,偷税漏税。”
“四、过度以粮食作为税收,粮食在兑现成白银的过程中,操作不透明,以及粮价波动,导致损失。”
崇祯心头是大喜,作为穿越者,他是当然知道明朝税收的这些不合理之处的。
毕自严果然是崇祯朝最会算账的人,他非常清楚大明现在税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四大点基本概括了朝廷现在的痛点,剩余的小问题,基本是从这些大问题上延伸出去的。
“爱卿有何良策?”
“一、降低军户征收税额,与普通民田持平即可,引导军户回到自己的田里,即可以增加税收,又可以自给自足。”
一边的孙承宗不由得点头,他是带兵打仗的文官,辽东现在的精锐和防线就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
他对军户屯田的现状实在太了解了。
崇祯也点了点头,深以为然,这正和他心意,军队平日里不打仗,是完全可以下田的,至少内地的预备役是可以这样操作的。
不然社会劳动力都浪费了。
“二、严禁加派,减轻百姓在交粮税过程中的负担,不损害百姓的利益。”
崇祯道:“加派的主要原因还是收税过程中,需要官府人力物力,地方官就把这些成本分摊到了百姓身上,若是严禁增派,由朝廷来出这个工钱,地方官必然又会在这里面扣钱贪污,而严禁增派怕是不能防止下面的人去顺利执行,百姓最怕的就是官员,若是地方县令巧立名目,胁迫百姓增派劳役,百姓也不能说什么,朝廷下拨的工钱他拿了,加派他依然加了。”
毕自严不由得一怔,没想到这位十八岁的少年皇帝,这如此细的实际情况都了解得这么清楚。
这让他很震惊。
“以朕看,爱卿的严禁加派是对的,不能把这笔钱让老百姓成承担,就由朝廷来承担,只要不让老百姓加派,下面的人能拿点钱就拿点钱吧,朕也不计较这些了,最重要的是把百姓释放出来。”
毕自严不由得感动起来,皇帝这就是承担着加大朝廷开销的风险在支持自己了。
实际上,崇祯不仅仅是要听他说。
崇祯自己也有一些重大的改革政策要和这两个重臣说的,但做领导,你得先耐心听下属把话说完,不能自嗨。
“三、重新测量全国良田,严查私吞良田的行为。”
崇祯点了点头:“说得对,这一点朕是要强力去执行的,毕爱卿,你尽管去给朕重新测量,朕倒是要看看这天底下,到底哪些个人私吞了良田的!”
关于这一点,毕自严虽然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但崇祯知道他有很多话要说。
官员和乡绅勾结,私吞良田,这是大明朝随处可见的,期满不报,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
不仅如此,宗室是不交税的,宗室利用皇家之名,到处圈地,民怨沸腾,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件事崇祯心中是自有定夺的,等他把新军练完,这些该办的事一件件办,该杀的人,一个个杀。
改革不流血,叫什么改革。
“四,朝廷收税,规定地方官员,必须有一半是白银。”
毕自严最后做了一个画龙点睛:“以上老臣说的这几点,可以先从顺天府开始改制试点。”
崇祯不由得点头道:“爱卿你尽管去做,朕和孙爱卿都会支持你。”
“谢陛下。”
如此这般,毕自严眼下便要起草细节方案。
只是,眼下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他亲自过问:山西查抄案。
最新评论